住区与绿地环境成蚊侵害状况及公共卫生影响分析

2020-08-12

目的:探索城区住区与绿地环境成蚊侵害状况,并分析其产生的公共卫生影响。   方法:选取某城区不同住区与绿地环境类型设置8个CO2捕蚊机监测点,与2013年4-11月进行224d连续性成蚊监测。   结果:住区与绿地环境的最优势蚊种分别为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,密度差异显著,住区的白纹伊蚊密度及构成比均显著高于绿地环境 [11.90vs2.18只/(d·机器),72.4%vs18.9%,P值均<0.01)],绿地的淡色库蚊密度及构成比显著高于住宅区环境[8.28vs4.21只/(d·机器),73.9%vs25.6%,P值均<0.01];趋势分析显示,住宅环境的白纹伊蚊侵害最为显著[有13个旬的密度超过10只/(d·机器)],白天时段与傍晚时段住区环境成蚊密度亦均显著高于绿地环境(t=-6.493,P=0.00;t=-4.275,P=0.000)。
结论:住区与绿地环境蚊虫种群构成及侵害状况明显不同,造成的卫生公共环境影响亦有差别,在蚊虫防治措施的制定上需要因地制宜,有的放矢。